澳門歷史城區在2005年列入《世界遺產名錄》,是中國境內現存年代最遠、規模最大、保存最完整的東西方風格共存建築群,城區包括中國最古老的教堂遺址、修道院、第一所西式大學等。特色地標如大三巴牌坊、媽閣廟、東望洋炮台、玫瑰堂等,澳門歷史城區是中西文化多元共存的獨特反映,也是澳門為世界文化留存的一份珍貴遺產。
大三巴牌坊是聖保祿教堂正面前壁的遺址。1835年一場大火燒毀了聖保祿學院及其附屬的教堂,僅剩下教堂的正面前壁、大部分地基以及教堂前的石階。自此,這便成為世界聞名的聖保祿教堂遺址。本地人因教堂前壁形似中國傳統牌坊,將之稱為大三巴牌坊。這座中西合璧的石壁在全世界的天主教教堂中是獨一無二的。
東望洋炮台位於澳門半島東望洋山之巔, 俯瞰整個半島,炮台上建有一燈塔及小教堂。 東望洋燈塔(建於1864年)是中國海岸第一座現代燈塔,其所在地面位置之座標值亦為澳門於世界地圖上之地理定位。燈塔側的小教堂名為聖母雪地殿,教堂內的拱頂和牆身繪有彩色壁畫,其繪畫技巧融合中西藝術,是本地眾多教堂中獨一無二的。
媽閣廟是澳門現存廟宇中有實物可考、最古老的廟宇,也是澳門文物中原建築物保存至今時間最長的。媽閣廟位於澳門半島西端內港入口處,背山面海,該廟主要由大門、牌坊、「神山第一」殿、正覺禪林、弘仁殿、觀音閣等建築物組成。早期稱娘媽廟、天妃廟或海覺寺;後定名「媽祖閣」,華人俗稱「媽閣廟」、「天后宮」。
玫瑰堂由聖多明我修會於1587年創建,是該會在中國的第一所教堂。教堂初時用木板搭建,結板為障,華人稱之為「板樟廟」,又被稱為「板樟堂」。又因教堂供奉玫瑰聖母,故又稱「玫瑰堂」。整座教堂建築富麗堂皇,其巴洛克建築風格的祭壇更是精緻典雅。教堂旁的「聖物寶庫」收藏了三百多件澳門天主教珍貴文物。
崗頂劇院原稱為「伯多祿五世劇院」,是由土生葡人馬奇士所設計,建於1860年,正立面加建於1873年,劇院大樓為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。它是中國第一所西式劇院,供戲劇及音樂會演出之用,是昔日葡人社群聚會的重要場所。劇院至今也為澳門文化藝術活動提供一個優雅具特色的表演場地,見證著澳門悠久的表演藝術發展。
本地居民稱此地為「噴水池」,每年都有許多特色的節日慶典活動在此舉行。開埠至今議事亭前地一直是澳門的市中心,兩側建築建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,建築色彩多樣,窗式各有不同。1993年,前地一帶鋪設黑白色碎石地面,並砌成波浪形圖案,襯托周圍顏色鮮艷的文物建築互相輝映,使前地一帶顯出濃濃的異國風情。
主教山小堂的原名是卑拿聖堂,因「Penha」的葡文意思為位於海邊之山岩,故又稱「海崖聖母小堂」,它位於澳門半島西望洋山上,建於1622年,該位置原有砲台堡,以防禦荷蘭的入侵。主教山小堂鐘樓高聳莊嚴,從山上可眺望澳門旅遊塔及西灣大橋,教堂周圍花草生機盎然,古樹濃蔭,極優美的景色成為許多新人拍婚紗照的首選。